2010年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綱要表示,“鼓勵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強中小學對外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培養大批國際化人才。”
呼倫貝爾位于“一帶一路”的北端,是“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中國內地和俄羅斯、蒙古國及歐洲腹地的重要節點。
近年來,呼倫貝爾學院依據辦學定位,與俄羅斯、蒙古國諸多高校開展人才培養、學術交流,積極探索區域性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發揮文化橋梁和紐帶作用,成為萬里絲路上的文化使者。
一、區域性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探索
呼倫貝爾學院與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技術大學、別爾哥羅德國立技術大學、別爾哥羅德國立文化與藝術學院、別爾哥羅德農業大學、西伯利亞聯邦大學、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國立師范大學、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國立藝術學院、烏蘭烏德國立大學、東西伯利亞文化藝術學院、伊爾庫斯克國立技術大學、哈巴羅夫斯克經濟與法律大學、蒙古國東方大學、蒙古國國立教育大學等21所俄蒙高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

(學校與別與俄羅斯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國立藝術學院合作簽約儀式)
對俄蒙高校開展互派學生、互派專家、學術交往、文體交流、聯辦學刊、聯合培養本碩學生等教育合作交流,推進了特色應用型人才培養,凸顯了辦學特色,形成了辦學品牌。
從2012年起連續6年榮獲“一級涉外院校”榮譽稱號。
二、區域性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
(一)融合中俄蒙多元文化理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通過積極探索與俄方高校“專業+俄語+實踐”“2+2”、“2+1+1”、“3+2”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以及與蒙古國國立教育大學舉辦“4+1+2”、“3+1+2”碩士項目等合作形式,培養了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這些畢業生在中俄蒙及獨聯體國家教育、經貿、旅游、外事、海關和邊防邊檢等崗位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傳播中國文化、增進中俄蒙人民友誼的重要力量。

(蒙古國國立教育大學副校長塔米爾訪問我校并簽訂碩士生培養合作協議)
(二)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培養緊缺人才
學校根據自治區教育廳《關于呼倫貝爾學院與俄羅斯后貝加爾國立人文師范大學舉辦“2+1”合作項目的批復》和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關于督促落實中俄聯合培養本科生項目的函》。學校緊緊抓住這一歷史機遇,依靠俄語專業優勢,積極開展項目合作。2014年以來,已有275名項目生圓滿完成學業,全部獲得了“俄羅斯語言測試三級證書”,獲得俄方院校學士學位證書。53名學生在俄方高校在讀研究生或已經獲得碩士學位,有7名學生在俄方攻讀博士學位,有10名學生參加了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奧林匹克俄語大賽”并獲獎項。

(學校與俄羅斯后貝加爾國立大學聯合創辦的“俄羅斯語言與文化中心”在呼倫貝爾學院舉行揭牌儀式)
學校與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簽訂協議,成為全國“赴俄留學培訓基地”,負責對赴俄留學生的俄語培訓。學校與俄羅斯后貝加爾國立大學聯合成立了“俄羅斯語言與文化中心”,該中心的工作得到俄羅斯聯邦“俄語世界基金會”的大力支持。2015年俄羅斯后貝加爾國立大學在呼倫貝爾學院設立了“俄語等級測試中心”,是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個ТРКИ考點。
學校與俄羅斯別爾哥羅德國立工藝大學土木工程本科專業合作項目獲得教育部批準。已招收了526名項目學生,拓展了與俄羅斯遠東地區之外院校進行國際教育交流合作的平臺,是全區第一所被教育部批復的中俄合作辦學工科項目。
2017年畢業生中有3名畢業生順利通過俄方院校的碩士學位入學考試,赴俄羅斯繼續攻讀碩士學位。
(三)發揮俄語專業辦學優勢,主動服務“一帶一路”
學校俄語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自治區高等學校“專業綜合改革試點”,俄語專業教學團隊是自治區級教學團隊。俄語專業將培養目標定位于為“一帶一路”建設,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俄語人才。多年來累計培養了1000余人從事中俄經濟、文化、旅游、工程實踐的優秀人才。

(呼倫貝爾學院外教上課)
2015年,學校為滿足社會對掌握中、俄、蒙三國語言的專業人才的需求,應用俄語專業開始招收蒙古語授課的學生,開設了現代漢語和基立爾文課程,進一步拓展專業發展空間,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人才保障。
(四)開展中俄蒙科研協作,促進學科專業建設
學校與俄羅斯高校聯合組建研究團隊開展現代俄語教學法研究、中俄教育比較等研究,成果應用于教育教學,促進了教育理念更新和教學方法改革。

(學校與俄羅斯后貝加爾國立大學成功舉辦第五屆“現代中國俄語國際科學實踐研討會”)
學校與俄羅斯后貝加爾國立大學已經共同舉辦了六屆“現代中國俄語國際學術研討會”,并共同出版論文集;學校教師連續三年參加俄羅斯后貝加爾國立大學舉辦的“文本的語言學、文學和方法學闡釋國際學術”研討會。
開展“俄羅斯語言與文化中心”活動,舉辦年度俄語知識奧林匹克競賽和“現代中國俄語國際科學實踐研討會”,雙向交流的質量與層次不斷提高。
學校與俄羅斯后貝加爾國立大學的交流合作得到了俄羅斯聯邦非政府組織“俄語世界基金會”和俄羅斯駐華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的重視和好評。
2018年4月,在呼倫貝爾學院舉辦第六屆現代中國俄語國際科學實踐研討會期間,研討會收到了俄羅斯駐華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發來的賀信,在賀信中安德烈大使指出:“呼倫貝爾學院與俄羅斯后貝加爾國立大學的教育合作是中俄地區間合作的典范”。
學校與俄羅斯布里亞特共和國社會科學院共同開展了蒙古學、佛藏學以及“三少民族”研究。舉辦了蒙古族源與蒙古秘史國際研討會,中俄蒙三國專家就蒙古族起源與秘史進行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家空白。
(五)加強交流合作,拓展師生國際視野
學校積極為中俄師生交流創造條件。學校派師生赴國外參加大學生藝術節、體育比賽等活動180人次,參加國際研討會等60余人次。

(我校音樂與舞蹈學院薛蕾老師在別爾哥羅德文化藝術大學舉辦獨唱音樂會)
通過留學、合作院校交流等途徑,我校有740余名學生走出國門進行知識學習和生活體驗,開闊了視野,增強了跨文化交際能力。近年來共招收長短期留學生637人次,外聘教師154人。學校成為來華留學呼倫貝爾市政府獎學金項目單位。
(六)堅定文化自信,推進中國文化傳播
學校與俄羅斯后貝加爾國立大學聯合舉辦“中國俄羅斯語言年”“俄羅斯漢語年”系列文化交流活動。如俄語書法展、俄語奧林匹克競賽、文藝匯演、國際學術研討會、公開課、詩歌沙龍和俄語經典影片展播、參觀訪問等活動。其中,“俄語知識奧林匹克競賽”和 “俄羅斯文學藝術節”因其鮮明的專業特色得到了中俄師生的高度好評和贊譽,并成為兩校的教育合作交流的傳統項目。

(我校俄羅斯語言與文化學院成功舉辦“第三屆俄羅斯文學藝術節”)
舉辦中俄大學生藝術聯歡節。與俄羅斯后貝加爾國立人文師范大學、伊爾庫斯克國立師范大學、比斯克國立師范大學、新西伯利亞師范大學、布里亞特國立大學師生共同舉辦“中俄山水相連、青春攜手并肩”大學生專場音樂會。
近年來,由國家漢辦委派我校俄羅斯語言與文化學院13名學生赴阿塞拜疆、吉爾吉斯斯坦等國擔任漢語教師志愿者,俄羅斯語言與文化學院4名學生被俄羅斯政府獎學金項目錄取,有1名教師、8名學生被中俄政府獎學金項目錄取,目前已赴俄學習,17名學生被獨聯體項目錄取。
學校通過國際教育合作培養了大量創新型應用人才,搭建了中俄蒙文化交流的橋梁,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了新的模式,為中國文化傳播推廣提供了助力。
(七)抓住“一帶一路”機遇,增進中俄蒙跨界民族學習交流
學校充分利用教師民族語言的特殊優勢,積極與蒙古國、俄羅斯布里亞特共和國高校對接,開展特色文化交流。

(我校初等教育學院教師赴俄羅斯參加教師技能大賽)
學校派師生參加俄羅斯布里亞特共和國教育部主辦、布里亞特國立師范學校承辦的第三屆國際大學生“有聲有色未來教師”技能大賽和教師交流活動,取得了三等獎1項,優秀獎4項的好成績。
2017年,參加由布里亞特共和國教育部主辦的第一屆“母語—未來教師”中俄蒙國際技能大賽,獲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的好成績。
從2009年到2017年,學校共派出約70名師生參賽,結下了“中俄蒙”三國師生的深厚友誼。
(八)產學研合作,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智力支撐
學校主持研究的內蒙古社科重大項目:
“草原絲綢之路與中蒙俄文化旅游合作研究”。“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蒙源文化英譯研究。“一帶一路”背景下呼倫貝爾地區英語人才需求及培養模式研究。“一帶一路”背景下呼倫貝爾對俄開放研究。服務“一帶一路”的經貿類復合型、創新性人才培養研究-以內蒙古地方本科院校為例。為學校服務地方經濟和“一帶一路”建設開辟了新的途徑。

(校黨委書記韓猛率團考察黑河學院)
2017年,學校與黑河學院簽訂合作框架協議,籌建“中國邊疆高校聯盟”和“口岸經濟研究中心”。
2018年,學校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一帶一路”研究分會理事單位。
學校與中國海洋大學經濟研究所合作,就如何建設中俄蒙國際交易市場,加快中俄蒙經濟合作開放區建設開展專題研究。
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為地處邊疆的呼倫貝爾學院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進一步提高與俄蒙高校合作的質量,以“教師互派、學生互換、學分互認和學位互授”為重點,推進與俄蒙高校間的校際合作。立足實際需要和學校特點,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辦學,增加與俄蒙高校間長期互信和深化合作,達到專業培養與俄蒙自貿區人才需求整體形式相一致。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創新國際化辦學工作機制,構建校院兩級管理平臺,“學校—學院—師生”三位一體、高效聯動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格局。推進區域性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任重而道遠。